新闻中心 分类
苏超现象:解读其跨越文化界限的经济学价值发布日期:2025-10-05


今年夏天,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简称“苏超”)的火爆程度不仅限于江苏本地,更是引起了全国的关注。自5月10日开赛以来,“苏超”的影响力不断攀升,单场最高上座人数突破6万,每轮赛事平均吸引百万级观众抢票,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量更是超过了百亿次,真正踢出了“世界波”。

了其他省份

那么,“苏超”为何能够出圈?人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读,这些解读大多可以归结到人文经济学的范畴。江苏会造梗、比赛接地气、城市软实力强……这些都是“苏超”火爆的背后原因,也是地域文化与经济动能深度融合所释放出的强大能量,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经济学逻辑。

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曾指出:“文化很发达的地方,经济照样走在前面。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。”人文经济学并非仅仅是文化与经济的简单相加,而是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、相得益彰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。

2025年7月5日,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六轮比赛中,南京队与苏州队战成0比0平局。当日,苏州队球员在比赛前向球迷致意,这一幕正是“苏超”生动写照。与传统赛制以职业俱乐部参赛为主不同,“苏超”以城市之名组队,让江苏13座城市都有自己的“主队”,将各具特色的区市文化串联起来,形成城市IP,在绿茵场上绽放光彩。这个支点撬动的不仅是足球本身,更是城市的竞争、文化的碰撞、经济的流动。据预测,整个赛季将为江苏创造超过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,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多万元。

“苏超”的成功吸引了其他省份前来调研学习,有人甚至提出要“抄作业”,推出更多类似“苏超”的赛事。然而,“苏超”的成功并非可以简单复制,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人文底蕴、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,需要因地制宜,打造出属于自己的“苏超”。关键在于把握人文经济学的精髓,坚持以人为本,推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,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赋能、共同繁荣。

这些都是

发展人文经济,要凸显“人”的价值和作用。“苏超”以“欢乐足球”、“草根足球”的定位吸引了广大市民参与,参赛球员中六成以上来自教师、快递员等平凡岗位。10元左右的票价,更是让足球回归街头巷尾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、“魅力重庆”无人机灯光秀、淄博烧烤等之所以火爆,就在于满足了人们对特色文化、新潮体验和情绪价值的需求。在尊重人、满足人、成就人上下功夫,才能写好“人文经济学”这篇大文章。

发展人文经济,要充分彰显文化特色和力量。“苏超”的火爆,重要原因在于激活了深厚的人文底蕴。从“友谊第十四”到“笔画守卫战”,从“楚汉争霸”到“早茶德比”,从“南哥之争”到“太湖之战”……民间造梗,官方接梗,层出不穷的段子,折射出江苏的多元文化生态和强烈文化自信。文化传承发展,蕴含着经济增长的潜能。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,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,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项目、精品活动,才能以文兴业,把文化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、发展优势。

发展人文经济,要在创造经济效益中行稳致远。“苏超”前六轮比赛,仅旅游、出行、餐饮、住宿、体育5个方面,就带动了近380亿元营收。有网友感叹:“苏超”还有“钞能力”。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美好体验买单,发展人文经济也就要全方位、多层次满足人们的需求,并充分考虑成本、流量、收益等经济要素,扩展消费场景,注重创意营销,探索跨界联动,在人们获得良好消费体验的同时,带动当地经济,推动人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。

人文经济学的奥义,在于形成人文鼎盛与经济繁荣相融共进的发展态势。“苏超”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鲜活模样和广阔前景;“苏超”又是一粒火种,正催生更多有温度、有故事、有活力的人文经济学实践。